2020年鼠年春节对14亿中华儿女而言,意味着特殊、沉重、紧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袭,让这个本该万家团圆的日子蒙上了一层阴翳,高传染率的新冠肺炎,让武汉天地同悲!让中国刻骨铭心!然而,无论天灾亦或是人祸,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中国科学家、中国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等社会各界人士迅速联动起来,坚决抗击疫情,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一直心系一线,作为首个政府支持的数据科学科研机构,及时于2020年2月22日成功承办了首个主题为“科技助力抗‘疫’,缺‘术’还是‘数’”的CCF YOCSEF上海特别论坛活动。论坛聚焦科技助力抗“疫”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科普有潜力的技术手段;同时,通过思辨讨论与审视仍需改进的方面,提出科技和数据助力防“疫”建议,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防控积累经验和探索新思路。
本次论坛首次创新性地采用了“在线语音会议”+“微论坛”的形式,使得参与度提高和参与形式更加便捷多样,既积极响应了国家居家抗疫情的号召,也为往后论坛举办形式探索了新思路。本次论坛执行主席为复旦大学教授、实验室副主任、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熊贇,CCF YOCSEF上海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李超,微论坛的执行主席为CCF YOCSEF上海候任学术秘书、海乂知信息科技(PlantData)COO徐佳。
论坛设置了嘉宾引导发言和互动思辨的两个部分,吸引了200+名听众在线扫码报名,在线会议室同时在线达110+人,微论坛则面向了CCF YOCSEF上海微信群500名成员展开充分探讨。此外,本次论坛在全国CCF YOCSEF的AC群中被广泛传播与转发,会议的多位听众通过在线视频发言和文字讨论的形式积极研讨,为如何使用科技和数据防控疫情建言献策,气氛极为热烈。直到论坛结束以后,在线听众们仍意犹未尽,希望能够一直保留微信群,保持联络,继续沟通。
论坛邀请了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六位嘉宾,分别是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CCF YOCSEF上海优秀AC委员王昊奋,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高晓沨,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施俊,卫宁健康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陈旭,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CCF YOCSEF上海荣誉委员张文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CCF YOCSEF上海AC委员何道敬。此外,论坛首次邀请了一位特殊嘉宾,他是来自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16级本科生,讲述了他在这次上海抗“疫”中贡献的科技力量。这也是实验室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打造国际数据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场所和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数据科学研究,助力此次疫情防控和未来社会人才发展。
在第一部分的引导发言中,王昊奋的“新冠知识图谱”的科技贡献,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技术和模型,这为想要作出更多疫情分析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让“巧妇”实现了“有米之炊”; 高晓沨通过建模为在线与会听众们,出色地展现了当前的疫情整体发展趋势,同时为大家深入地分析了政府作出有效举措背后的科技力量;施俊不仅为大家科普了医学影像、核酸检测、AI、5G+远程医疗等科学技术在此次新冠肺炎中发挥的效用,还特别强调了“数”(数据)推进AI用于新冠肺炎CT诊断分析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呼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理性对待AI在新冠肺炎肺部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在线会议进行到了第二部分——思辩环节,执行主席熊贇和李超围绕论坛主题提出三个思辨子主题:“1)AI、大数据等热点关注技术在此次科技助力抗疫中有哪些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2)助力过程中,影响预期效果的是技术成熟度不够还是缺少可用的数据?3)此次科技助力抗疫会给这些技术未来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嘉宾、在线听众以及微论坛“听”众对这些子主题展现出了充分的讨论热情,大家开始深入的思辨分享,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在线听众也积极“举手”发表观点或对嘉宾提出疑问。
最后,为表达对嘉宾由衷的感谢,本次论坛首次使用了在线颁发的环保电子感谢牌,并对每张感谢牌赋予了唯一的标号;同时,也为积极参与思辨环节互动的听众颁发了电子感谢牌。
三十多天以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离别、痛惜、悲壮的情绪,在此,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致敬每一位最美逆行者,我们身虽不能至,心一直未离队,用“术”与“数”积极承担社会使命和责任,努力为防控疫情贡献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