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发自财经新一线
9月5日开幕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已经举办三届,国内外学术界大拿和行业代表人物,围绕“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的主题,探讨科技趋势以及AI+的未来模样。
“科技预言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认为,年轻人毕业后将从事一些上学时还不存在的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提出,AI基础设施是技术渗透的终极形式;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关注的人机共生是公认的未来,AI伦理等风险挑战虽是老话题,但常谈常新才能找到最优的解决路径……
01三个预言
2023年9月,凯文·凯利在上海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2024年9月,他以视频的形式参与了在上海召开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带来自己对人工智能之于经济和文化的预测: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的、如行星般规模的机器。”他认为,尽管人们可能对设备和内容有不同的偏好,但这些差异只是交互方式上的不同,根本上它们都归属于同一个平台。世界上的所有数字技术,包括AI,都运行在这个新平台上。
具体到创新的加速,凯文·凯利指出,“如今,我相信许多年轻人通过ChatGPT等AI工具学 到的东西,已经超越了他们在学校所学”。他认为,当答案变得唾手可得时,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年轻人在两年后的工作甚至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学会如何学习”将成为未来毕业生的核心技能。
谈到AI驱动生成,凯文·凯利的观点是,AI不仅将帮助人类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完成人类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这正是AI带来的真正巨大革命”。
02三个提醒
“机器学习泰斗”、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是外滩大会的老朋友,这是他第二次分享自己的思考:AI发展不能忽视集体性、不确定性和激励机制。
“ChatGPT,你确定你刚生成的是对的吗?”迈克尔·乔丹的提问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当前的AI系统很难表达它真正学到哪些知识,也没有能力表达它有多确定,而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色,尤其是集体协作共同应对时。
迈克尔·乔丹建议,不仅单独设备要具备一定智能,AI更要通过协同体现在整体系统层面。在他看来,仅仅将人类的智慧融入超级智能计算机中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应用,需要集体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微观经济学视角也是当前AI研究的一个缺失。
“AI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有些不能生成价值,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才能驱动AI智能体贡献和协作。”为此,迈克尔·乔丹提出了“三层数据市场”模型,其中用户、平台和数据买家通过“出让数据”“购买数据”“提供服务”形成了闭环。他强调,数据购买者也就是企业可以结合“数据和服务”建立与用户的激励机制,从而为他们带来真正的价值。
03一种解读
AI和产业的结合是经济视角的关注点,王坚从另一个角度做解读。
在他看来,“ChatGPT=GPT+chat”,三者分别对应着应用平台、基础模型、应用场景。王坚认为,当我们讲“人工智能+”的“+”时,不是加什么东西,而是怎么加,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当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AI基础设施是技术渗透的终极形式”,王坚抛出这个概念,什么技术会对人类产生最长远的影响?就是它变成了基础设施。他援引红杉资本的观点,在云时代、移动时代、AI时代,基础设施就是云计算。
“当你看AI、AI+、AI基础设施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机制和基础设施也在革命。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时间发生更令人激动了。我想这些革命正在创造未来。”王坚总结。
04四大挑战
科技的发展不应忽视人文关怀,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在开幕式上,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就是科技带来的温情时刻。
“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肖仰华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纳入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
“AI大规模应用对人类生活有四大突出挑战。”肖仰华表示,首要挑战在于,我们的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记录。但是人类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调整是十分缓慢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我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之一。”
还有技术普惠问题、防范技术成瘾,在肖仰华看来,AI的大规模滥用是可能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要谨慎,要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