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可计算的美

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还是创意对抗网络(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CANs),都揭晓了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看似天涯远,实则咫尺近。人作为审美主体,对于艺术的理解往往是基于社会性经验之上的“不可言说,只可意会”,而人工智能艺术则将这种模糊性的意向性体验转变为一种可以计算的美。

 2020年5月16日,作为在大数据研究领域有着诸多建树的实验室,成功协办了CCF YOCSEF线上技术论坛。本次线上技术论坛以“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天涯咫尺”为主题,是CCF YOCSEF上海“一基一纵一横”中的特色横向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首次活动,采用“线上语音会议”+“微信同步图文直播”的方式展开,执行主席是实验室副主任、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熊贇教授和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吕东全;微论坛执行主席是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黄泽良和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张娟。

会议在熊贇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进入技术报告环节,网易伏羲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李仁杰博士的报告题为《AI让游戏更美好》,介绍了游戏场景中算法合成人物动作和表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杨俊蕾的报告题为《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分享了智能机器人语音对话的有趣内容;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的报告题为《人工智能和音乐》,阐述了机器生成音乐的模型和原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石洋的报告题为《AI和创意设计》,分析了如何使用创意设计工具完成。

四位嘉宾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与游戏、电影、音乐、创意设计深度融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为感谢四位嘉宾的倾情分享,CCF YOCSEF上海为他们颁发了电子感谢牌。

会议接下来进入思辨环节,会务组给出了三个思辨话题:1)人工智能对于艺术人文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2)艺术人文by人工智能是模仿还是创作?;3)AI与艺术人文融合,艺术家成为AI专家还是AI专家成为艺术家?

本次论坛思辨环节采用了报告嘉宾+场外特邀嘉宾+CCF YOCSEF上海AC委员+在线举手参与的听众的形式。两位特邀场外嘉宾分别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杜江舟老师和来自复旦大学的青年诗人童作焉(本名李金城)。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杨俊蕾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的作品,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创作;李伟认为人工智能的作用锦上添花更合适,计算机永远不可能替代人,只能模仿人类的作品,无法实现真正的创作;石洋认为人工智能将来是否能进行创作,哪怕是最初级的创作,将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杜江舟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无法让机器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只能帮助人类进行创作;童作焉认为人文艺术的领域的人工智能介入,将助力艺术家的创造,但人工智能既不是模仿,也不是创作。

本次线上技术论坛近400名听众扫码加入活动微信群,线上会议室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80人,同时面向CCF YOCSEF上海微信群、YOCSEF全国AC微信群近1000名成员进行图文直播,论坛在熊贇教授的总结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 中国 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2号交叉学科楼
邮编: 200438
电话: +86-21-31242153
传真: +86-21-31242153
E-mail: dataology@fudan.edu.cn